四、構成要件
1. 刑法總則關於構成要件的體系
(刑總)構成要件該當性→構成要件類型該當性→…→法律效果
(刑分)特定構成要件類型該當性→…(刑總)…→法律效果
2. 構成要件層次的錯誤
a. 正向錯誤(無主觀意思但有客觀結果)─非故意
b. 逆轉錯誤(有主觀意思但無客觀結果)─不能未遂(§26)
3. 行為主體─行為人、刑法上有意義之行為
4. 行為客體(被害人)與保護客體(法益)
(1)構成要件行為─構成要件(罪刑法定)
△不同構成要件類型有不同的審查流程
(2)構成要件體系─
◎(刑總)
α客觀:不作為(純正/不純正)、未遂(可能/不能)
β主觀:故意、過失
◎ (刑分)一般體系:
行為、行為主體、行為客體、結果、因果關係、客觀歸責
Key:以保護法益為群體安排標準
(3)故意 vs 意圖
(針對行為本身或是行為人遠程的內在想像)
(4)構成要件(合法性)→違法性(正當化)→有責性(原諒事由)
*構成要件錯誤─正向錯誤(過失為主)、逆轉錯誤(不能未遂)
(5)行為客體(具體) vs 保護法益(抽象)
(6)不作為犯 vs 保證人身分→不純正不作為犯適用
△保證人地位:
α.監督者:前行為防果義務 & 危險源的控制
β.保護者:自然結合或親密共同生活關係為主
5. 一些概念:
(a)構成要件附加(非構成要件本身)
加重構成要件要素 vs 責任要素:是否產生額外須保護之法益
△主觀構成要件轉換理論(在互斥互補的構成要件群體適用)
(b)加重構成要件─需在同一構成要件群
(c)構成要件要素 vs 責任要素
6.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
因果關係(→)
行為──────→結果
客觀歸責(←)
(a) 因果關係:
以條件說為中心(行為為結果的必要條件) 「同等價值說」
△ 限制:相當性理論、重要性理論、客觀歸責理論…
(b) 因果關係的諸態樣:
選擇因果關係(雙重/併存) A or B → 甲
併合因果關係 A + B → 甲
因果關係中斷 A──… (B → 甲)
假設因果關係 (A─…) B → 甲
7.客觀歸責理論:旨在限制因果關係的範圍
△條件理論 → 危險關聯 → 危險實現
(a) 危險關聯:
行為具因果關係,且製造「法不容許」的危險, 針對特定構成要件,且在規範保護領域範圍內, 結果和危險間關連─具高蓋然性及法益侵害可能性
Ex.甲無照駕車和乙出遊,途中被超車的丙追撞使乙死亡。
(b) 危險實現:
△行為→危險─(典型實現)→構成要件結果
結果須為該行為支配可能者、客觀上「可歸責性」
△危險無法典型實現?─介入情勢 (嚴重偏離問題)
Ex.甲將乙打傷,乙為血友病患者而血流不止死亡。
(c) 危險減少:
行為客觀上為對被害人現存一較嚴重的危險減少的條件→無客觀歸責性
Ex.甲駕車撞傷乙,丙路過為救乙,而逕予截肢。
- Jan 25 Tue 2011 13:52
刑法構成要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