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型政府設計策略與限制為何?

(一)企業型政府之設計策略

1.催化型政府:可藉契約外包、抵用券、特許制及稅收誘因,來達到「導航」替代「操槳」之轉型。

2.社區導向政府:可藉社區之財政支援及授能,達到社區主義,減少官僚控制目的。

3.競爭型政府:應充分推動公共組織內系統及外系統之競爭機制,提昇生產力之量及質。

4.任務導向政府:之工作及法規之簡化,在法律範疇內,允許供經理人之活化操作達成目的。

5.績效導向政府:改變「遵守法規及預算底線」之「組織目標錯置」,為強調「績效」及「成果」之工作文化。

6.顧客導向政府:建立「服務需求調查」「顧客服務標準作業程序」,提昇服務品質。

7.開創進取型政府:強調財政之「心靈」項目之節流,同時要求開源。藉如開創基金、流成分紅制及創新基金,配合使用者付費及影響受益費來解決困境。

8.前瞻性政府:調整預算、會計、報酬制度,以達延長決策者決策幅度之目的。

9.分權式政府:在扁平化之層級組織中,授能第一線工作者,直接面對顧客,並鼓勵其自我決策負責。

10.  市場導向政府:儘量利用現有市場機制,如污染費、環境維護費及稅制誘

  因,去替代原有行政管制機制,以解決公共問題。

(二)企業性政府之限制

1.誘因結構之差異

       驅使企業討好顧客、提高服務品質之原動力是市場競爭機制。企業服務

 顧客之基本動機是在激烈競爭環境中求生存。反觀政府部門,乃提供公共

 服務之獨佔性組織。對民選政治人物而言,服務人民最大之誘因是「競選

 連任」。對政黨而言,努力交出亮麗政績之最大誘因是「極大化選票」。對

 於不用選舉,受文官法保障之常任文官而言,其基本心態是「防弊重於興

 利」。因此,民選政治人物與常任文官之誘因動機不同,在行政改革上,

 常出現「上頭熱呼呼,下頭冷冰冰」現象。事實上與官僚體系之惰性有極

 大關係。若無配套之誘因機制去改變官僚結構,任何行政革新或政府再造

 最後將淪為口號。

2.主觀意志論之限制

企業性政府之成功乃建立在企業性官僚之積極開創之行為假設,即十分

 強調「人」之重要性。但政府績效之良窳不依定是「人」之因素,而是系

    統本身或政府設置之結構因素。此結構又和官僚文化、誘因機制、思維模

    式有關,以致政府過於因循保守,無法開創新局。企業性政府認為傳統之

 文官結構以無法適應環境變遷與挑戰,須精簡其規模與質能,並盡量導入

 私部門之力量,以協力合作或權力分享之方式,方能有效落實改革。

3.對私部門企管之迷信

政府存在之最重要意義在於矯正市場失靈。所謂市場失靈,包括自然壟

 斷、資訊不充分、外部效果等情況。正因為市場失靈之現象比比皆是,政

 府乃必須經常扮演管制者之角色,不能只強調效率成本,而必須也考慮公

 平、正義及人道等層面之價值。事實上,公部門改革須兼顧公部門特質與

 專長。因此,企業精神政府主張透過公民之角色重新定位,以增加文官提

 昇服務水準,進而改變公務員之思維模式、建立顧客導向之文化。

4.創新與彈性之風險

再成功之企業也可能出現經營不善,投資錯誤,慘遭市場淘汰之命運。

企業性政府致力於創新和改革之同時,時空環境之不確定性也相對增加,

 造成風險增大,也可能面臨失敗命運。再比如企業化預算所強調之彈性、

 授權原則,也面臨預算執行者「道德風險」之問題。換言之,創新須承擔

 風險,企業性政府本身就像兩面刃,取捨間涉及價值判斷,也涉及政治情

 勢、環境變遷之判斷,難有必然之是非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輕舞 的頭像
    輕舞

    路遙知馬力

    輕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